喜盈门·喜悦城
7600元/m²
3室(4) 4室(3) 5室(1)
九江濂溪区十里大道与南山路、濂溪大道合围处
近日,江西省政府官网发布了《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具体内容如下
(内容为部分摘取)
1.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化幼儿园网点布局,合理确定办园规模,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规范幼儿园建设管理。
健全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镇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农村人口大村新建幼儿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学前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补足配齐“两教一保”,推进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提升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实施游戏化教学,推进科学保教和幼小衔接。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学龄人口监测机制,依据学龄人口变化动态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科学处置闲置校舍和设施设备。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大标准班额推进力度,全面消除大班额,逐步化解大校额,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校额达到国家标准。
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持续深化教师校长流动制,推动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镇村一体化办学,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
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学业质量监测,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强化课程实施日常监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教研体系,建立健全教师定期参与教研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教研支撑、名师引领作用。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打造成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实现控辍保学常态化。
3.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支持每个县至少建好办强1所公办普通高中,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水平。大力扩充高中教育资源,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减少超大规模学校。改革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普职融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艺术体育特色高中等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场馆基地、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创办科技高中、人文高中。
4.办好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
巩固特殊教育成果,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高等教育延伸。探索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尊重残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促进特普融合,建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发展机制,推进送教上门、医教结合。
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内适合就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全部接受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开展特殊教育和康教融合服务。探索举办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残疾人终身学习中心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服务。加大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普及推广。支持师范院校办好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加强专门教育,每个设区市重点办好1所专门学校,强化对专门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研究,全面增强运行保障条件,切实提高教育矫治水平。
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落实每县(市、区)至少办好1所公办达标中职学校,深入推进职普协调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2.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办学标准,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引导性作用。实施职业学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推动职业学校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
3.产教融合助推“强省战略”
主动适应和服务科技、工业、交通、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强省战略”,持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支持南昌、九江、赣州、宜春、新余、抚州等地建设职教园区,校城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组建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引导职业院校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设置并动态调整专业。
政行企校协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发展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4.营造技能型社会发展环境
全面服务江西技能型社会建设,清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落实同等层次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平等待遇。赋予职业学校在内部管理、教师招聘、教师待遇、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制定差异化的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和生均拨款制度,建立中职学校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
1.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支持和引导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延伸,打造大南昌都市圈高等教育发展高地,支持赣州、吉安等赣南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鹰潭建设本科院校。补齐科类短板,组建各类特色院校,推进校院联合、医教协同、校所融合,做强综合性高校和理工农医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加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立项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更名大学;吸引国外优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江西设立分校(院),通过引进优质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水平。
2.深化“双一流”建设
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全力支持南昌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协同推动省内其他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按高峰优势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和潜力发展学科三个层次,推进省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与产业结合,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引领带动江西高等教育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3.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持续推进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引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参加专业认证提升内涵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加强和完善教育教学评估,全面实施专业综合评价。健全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促进研究生教育量质齐升。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力争全省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60%左右。全力支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力争全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增长30%左右,全省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增长60%左右。